在进入正题前实盘杠杆配资平台,先跟大家聊一下现代中国发展的路径,其实中国制造发展的路子有点像150年前的德国。这里只用经济角度分析,喜欢抬杠的绕道去工地。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后,很快坐上了世界工厂的位置。英国生产的钢铁、煤炭、纺织品近乎垄断了全球市场。
当时正处在发育路的美国,最热衷的事情就是跑去英国偷野。
除了一个劲的山寨英国的纺织业,美国还派出间谍去英国偷图纸,发传单招人帮助技术工人偷渡。可以说美国才是山寨的真正鼻祖。这一点上,美国算是德国的老师。
德国在统一前有37个邦国,都是一些非常落后的农业邦,这时候的德国在欧洲传统列强面前就是相当弱鸡的存在,连小弟都算不上。
英法靠着工业机器发家后,拿着大量轻工业品去欺负散装的德意志诸邦,把德国传统的手工业冲击的非常厉害,这与我国鸦片战争后民族工业的遭遇非常类似。
到了19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有样学样,跟随美国的套路,派遣商业间谍去英国偷师,回国后开始仿造英国机器。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德国钢铁、军工巨头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当然山寨最多的还是英国人的主要产业纺织业。
十几年后,德意志各邦已经有313家纱厂和75万机械纺锭,为德国统一后全面推进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有一个美国就够恶心了,现在又出了个德国,而且德国的产品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数,质量差但是便宜,侵占了不少英国市场。
英国终于对德国忍无可忍,在1887年出台了世界上第一份《商品法》,要求任何在英国和殖民地销售的商品,必须标注好产地,否则就大棒伺候。
自此之后,“Made In Germany”就成了廉价低劣的代名词。
但技术这玩意是可以靠着工业积累慢慢摘皇冠的,德国就是靠着军工、重工业拉动工业崛起,并进入欧洲三强的。当时诞生了像奔驰、奥迪、西门子等一批著名的企业,但德国制造业的真正担当是一批小而精的中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一举翻身,把大量物美价廉的德国商品送到了英国的地盘上(包括殖民地)。基本就是中国2014年之前的样子。
接下来,德国跟美国一起把世界工厂的英国干成了全球最大的贸易赤字国。
但后起的产业国有一个无法摆脱的宿命论,就是受到老牌帝国的围困。当时英法西葡等国把持着全球市场(殖民地)不放手,德国作为新兴产业国无法冲破市场的天花板。
这才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说白了,两次世界大战本质上就是经济战。
这也是中国与德国不同的地方,中国选择的是和平的经济崛起道路(是前人栽树的结果)。
中国2014年至今,中国其实面临的经济遭遇与一战前的德国非常相似,都面临着如何打破旧产业格局和旧经济秩序围困的难题。
中国到底怎么破局?
于是,2013年我们有了“一带一路”,2014年我们有了“中国制造2025”!
Wind数据显示,从2021年、2022年、2023年同期表现看,截至当年5月31日收盘,A股市场收盘价低于1元/股的公司数量均为个位数;进入到2024年,这一数据飙升,截至今年5月31日收盘,已有31家公司最新收盘价低于1元/股。
往前追溯,可口可乐曾有数十年来不涨价的“神话”。根据国盛证券报告,1990—2019年,可口可乐产品复合增速仅为0.42%。
今天我们主要讲“中国制造2025”。如果我们把这个战略放到全球视野上,你会发现更加有意思。
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三年后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美欧等国突然意识到,“去工业化”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为了保持自己的产业优势,从此掀起全球6大工业赛道比拼的奇观。
包括: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的“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的“日本复兴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再加上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全球制造业6大赛道几乎同时起跑。
也揭开了十年的工业竞赛大幕。
贰
那么十年过去了,6大赛道的结果如何?先说下德国“工业4.0”,这个有点意思。
当时西门子、奔驰、博世、思爱普等大企业确实给世界展现了工业4.0工厂的样本,然后呢?几乎就没有然后了……
主要原因是工业4.0需要大量的数字技术支持,德国的数字基础有点拖后腿,一开始德国寄希望于美国,但又担心关键信息被美国掌握。然后就找到中国,美国肯定不同意,说你这不是胳膊肘向外拐吗?然后施压德国不让买中国设备。
这么一来,德国就难受了,到现在数字化指数排在欧盟的第11位。5G合作被美国搞吹后,至今只有五分之一的老百姓能够享受高速网络,这还让德国的工业4.0怎么搞?德国说我憋屈啊!
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的野心很大,是冲着解决“产业空心化”去的。政府甚至不止一次呼吁美国企业搬回本土生产,但几乎没有企业愿意买账。
因为在美国产业链是个大问题,供应链基本抢先供给国之重器军工、航天工业,在民用方面主要供给医疗、化工这几个大产业。部分产业链出现短缺和产业工人消失的情况,所以没有制造企业愿意回去受罪。
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具体可以翻一下之前写的《美国登月和工业仙人》这篇文章。
至于英国的“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的“日本复兴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基本成效有限。特别是日本的复兴战略早就黄了,到现在还戴着“技术性衰退”的帽子。
那“中国制造2025”完成的如何,为什么感觉现在都不提了?
首先中国没有提前公布数据的习惯,其次中国搞产业升级,肯定会与美国迎头碰上,没必要拿这事隔三差五的去刺激人家,一受刺激估计又要全世界的各种口胡。前段时间那个耶伦不就跑来中国兜售产能过剩论吗?
何必呢,何苦呢?!
最近《南华早报》称,“中国制造2025”在10个关键领域完成超过86%的目标。这个完成度用不捧杀的说法,最起码不寒碜吧?而且这个数据是去年年底的,到明年这个数据还会增长。
剩下的部分到底是什么?我估计肯定有许多人关心。
其中主要包括中国互联网卫星星座计划、高端芯片、先进光刻机、两吉瓦级别的压水反应堆、超高功率燃气轮机发电设备、能量密度高达每公斤400瓦时的车载高能电池,以及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驾驶系统等,这些我们都没有完成。
我觉得这个很正常,既然有远远超出目标的,也就会有暂时没完成的,这没有什么好纠结的。
毕竟技术不是你一家的,就拿芯片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造出芯片,即便是美国,如果没有日本、欧洲,美国也造不出芯片。
而且我们是顶着经济科技制裁的情况下取得的这个成绩,已经很厉害了。
叁
接下来,我们重点讲一下中国制造的这十年。
我们前面说了,2014年后的中国与德国的发展非常相似。2014年是中国制造的分水岭,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德国的分水岭。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德国是靠山寨别人的技术起家。德国制造是因为吃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红利,才有了德国制造的强势翻身。
当时诞生了一批著名的大企业,但光靠这些企业还支棱不起德国制造,在德国企业中99.5%的是中小型企业,这其中又有着众多的“隐形冠军”,两者合力这才把德国抬进了工业制造大国的行列。
中国呢?
我们同样是靠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赋能,不仅诞生了非常出色的科技强企,如华为、阿里、比亚迪、宁德时代、大疆等等,但更多的是一些靠科技赋能的“隐形冠军”企业(我国叫单项冠军)。
是这些企业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国制造的崛起图谱。
这些年,我天南海北的跑,遇到过不少“隐形冠军”企业。这些“隐形冠军”一般有两种性格和路线。
一种是在某一个产业链上持续打磨了很多年,靠着强大的韧性和几十年的技术老茧成就江湖地位,有点像德国的伍尔特、福莱希、旺众等企业。
一种是靠着新科技赋能崛起,这种企业往往成立时间不是很长,最短的甚至不到十年就可以在细分赛道拿到第一。
在我印象中,符合中国制造这十年升级路径,并依靠科技赋能迅速崛起的“隐形冠军”,有一个叫徕芬的企业。
这家公司非常年轻,2019年成立,却创造了产品上市一年卖1.3亿,第二年卖15亿,第三年卖30亿的“暴发”奇迹。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叫叶洪新。
近日,在罗永浩与叶洪新的访谈视频中,叶洪新提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叶洪新1986年出生在浙江丽水,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跑到东莞做生意,结果钱没赚到,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为了躲债,叶洪新被父母安排在亲戚或朋友家里居住。最难的时候,放了暑假叶洪新会跟着父亲到大街上捡垃圾。叶洪新说,到现在他最喜欢吃威化饼,因为当初捡垃圾的时候经常碰到这种食物。
到后来,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导致了国外经济萧条,外国老百姓都捂紧了钱包开始渡劫,这也让外贸生意越来越难混。
当时中国还是外向型经济,特别是沿海的企业严重依赖海外客户,海外订单突然下滑,直接把沿海严重依赖外贸的企业搞崩溃了。
为了生存,这些企业不得不把目光放到国内市场,大量商家流入淘宝。淘宝趁热打铁推出了第一届双十一,让阿里一举奠定了中国电商老大的地位。
叶洪新恰好抓住了这波时代红利。
最高峰的时候,叶洪新在淘宝店铺接待过顾客量级达到了10万+,短短5年时间他已经在淘宝上赚到了1000万元。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
2014年,中国开启了十年的工业升级赛道。
也是这一年开始,叶洪新开始了连续两次的创业之路。这两次创业开发的产品都是当时十分前卫的产品,一个是飞行器、一个是电动滑板车。两次创业在产品性能上都做到了极致,但忽略了商业化价值,导致创业均以失败收尾。
连续两次失败让叶洪新认识到,要想做好科技,必须要有市场思维,要有成熟的升级路径思维,才能将科技产品价值最大化。
其实叶洪新的这种思考基本符合中国中小企业的升级逻辑。
时间来到2018年,一个来自深圳的卢姓中年帅哥扔下了经营多年的淘宝摊子,开始了自己的码字生涯,并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为什么欧美要狙击华为?》。
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制造伴随着另一场大众造富的潮流开启了新电商时代。
这一年下半年,叶洪新创立了徕芬,这已经是他第四次创业了,还是选择了创新科技制造的道路,真有中国制造人的执着劲儿,比卢某人还能折腾。
肆
所幸,这次叶洪新终于押对了赛道。徕芬靠着“国货之光”的高速吹风机火了。
有人评价这是一款网红产品,但纵观整个流量时代,没有技术兜底的网红产品都是昙花一现!而徕芬高速吹风机能够成为“国货之光”是有自己技术底座的,那就是电机技术。
但其实那时候的徕芬创研之路并不平顺,高速吹风机的核心高速无刷电机,成本高昂且技术壁垒较厚,如果不能将这部分的成本控制下来,那么最终产品还是一个无法普及大众的“昂贵科技产物”。
徕芬组建团队为了攻克高速无刷电机技术壁垒,历时700多天,连续攻破了结构设计、线圈设计、精雕叶片工艺、转数、动平衡、电磁噪音、稳定性、寿命等二十多项严格测试,最终实现了高速吹风机自研自产的生态链。
当时徕芬自研的这款拥有十一万转的高速无刷马达,还拿到了数十项相关专利,成功将高速吹风机的价格打了下来,并普惠到了用户中去。
可以说作为初创公司的第一款产品,完全可以拿出手了,但这还是让叶洪新这个极客感到不满足。
采访时,叶洪新坦言:电动牙刷的研发让我背负的压力还蛮大的。因为第一个产品大家都知道是戴森开创的领域,第二个产品我很想证明自己。
在叶洪新看来,小家电这个行业相对落后,各个领域几乎看不到顶级的专家,无论是技术、工艺还是原理都比较简单,就拿水壶来说,很长时间没有出现令人惊艳的进化了。
如果想颠覆这个行业,必须通过其他行业寻找技术解决方案,叶洪新盯上了数码行业,如果用数码的思维去定义小家电,这完全是一个降维打击的颠覆路径。
所以,徕芬的第二款产品扫振电动牙刷的研发一开始就是冲着颠覆行业去的!
叶洪新下了狠心,“从性能上、工艺上、工业设计上每个环节,我都想去尽可能的去做到极致”。
于是他们在电动牙刷上使用了铝合金和不锈钢这些金属机身材质,并首创性地将连续拉伸一体成型工艺用在了电动牙刷的制造上,只为了解决传统电动牙刷用久了藏污纳垢的问题,使其更容易进行日常清洁,同时给用户带来更贴手的握持感。
在这极致工艺设计之下,徕芬扫振电动牙刷确实给传统电动牙刷带来了降维打击。极具数码感的外观,带来了众多赞叹,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抄完戴森抄苹果”的的言论。
对此,在与罗永浩的访谈中,叶洪新毫不避讳地说,徕芬现在推出的这个电动牙刷其实有很强的苹果影子,但其实觉得自己能模仿苹果也不算丢人。
确实,在这一点上完全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开放经济条件下,后发国家的创新赶超模式有两种,一是在引进、模仿、学习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式创新;二是自主型的原始创新,需要依托本国的科技型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展研发工作,逐步实现对先发国家的技术赶超。所以说,“创造性模仿”是创新阶段的必经环节,也是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自立”的过渡阶段。之前美国发展经历过,德国发展经历过,后来又有了日本模仿美国,韩国模仿日本,最后这些国家都登上先进工业国的山头,大家也都有目共睹。中国制造的崛起需要在时间和技术两种维度上要成效,也必然无法绕过这个阶段,这是产业发展规律。而从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徕芬身上,我们正看到这样的一个路径,无论是击破先发国家的高速无刷电机技术壁垒,还是首创性地推出扫振电动牙刷,都在迈向科技的自立自强。
比如在工艺之外,徕芬扫振电动牙刷在电机上也做出了开创性的革新,但叶洪新的这个做电机的老行家还是在一开始的研发时碰了钉子。
一开始徕芬想采用的是步进电机,样品做出来后,效果不理想,会出现卡顿、不灵活的情况。解决方案是采用无人机和机器人等高精尖技术产品才会使用的伺服电机,但这个电机自己之前没有碰过,只能去找人定制,结果一报价把叶洪新吓了一跳,一个电机六十几,一个驱动板也要几十,简直贵的离谱。这可咋办?
还是只有自研!
伍
很快,徕芬凭借着自己的电机技术优势,真的靠自研就将伺服电机成功装入了电动牙刷中,但算法上又遇到了难题。
按照理想设计,徕芬的电动牙刷既要振动又要扫动,从逻辑上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要么振动要么横扫,你什么都要,这哪里做得到,结果直接把算法工程师搞崩溃了。
叶洪新偏偏不信邪,一口气又招了四个算法工程师,大家都知道他们老板又开始较劲了。
但四个工程师搞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这种技术是不是真的无法实现,甚至跑去问外部专业的供应商,得知他们都没有搞定。
幸运的是,他招的四个工程师中,有一个也是跟自己较劲的主,最后还真让他给找到了思路。
徕芬首次将伺服电机引入到电动牙刷上,伺服系统+双电芯锂离子电池均来自徕芬的定制设计,支撑了强大的输出功率和高振频。其中计算振动的算法和PID动态补偿算法也完全来自徕芬自研。
基于这套带有强大计算力的伺服系统,徕芬首次让电动牙刷摆脱了机械限位,实现了精准的大摆幅扫振一体,让其刷牙路径高度模拟了巴氏刷牙法。首次在电动牙刷上使用了两颗霍尔传感器,同时解决了传统电动牙刷无法扫动和动力衰减的问题等等。
两大技术的攻克,让徕芬电动牙刷具备了很强的颠覆气质,也向公众证明了徕芬在技术上的强大自主创新的能力。
总结来说,徕芬通过自研创新技术把一套精密的伺服系统装进了电动牙刷的小小身体里,直接和传统的振动式和旋转式电动牙刷拉开了一个身位,开创了一个属于扫振电动牙刷的新时代。
罗永浩问过叶洪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过去几十年世界各地的电子巨头尝试做电动牙刷,没有想到这个扫振一体?
叶洪新笑笑说,这要感谢我是个外行。我们根本就没有想过电动牙刷应该怎么做,我们当时定义这个产品是重新思考的,其实很多厂家肯定也想过,但我们只是去做了。
徕芬不仅执行了一套以用户真实需求为基底的第一性原理产品制造逻辑,还赋予了产品极客的精神追求,这样的企业完全有可能把整个小家电行业一一颠覆一遍。
在徕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蒸蒸日上的样子,不再固守行业的思维和定式,以开创性和领先性的极致探索和研发,开创了一个以扫振一体为代表的智能科学刷牙时代。为整个电动牙刷行业树立了新的技术标杆,从而带动行业产品的迭代进化,引领产业制造的升级迭代之路。
徕芬们是中国制造崛起的道路中的一个优质缩影,与众多高精技术企业一起共同铸就了中国制造的十年。
我之所以用这么一长段来讲“隐形冠军”的案例,想说的是,“中国制造2025”属于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之一,最终需要赋能和落地到产业上去。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大型集团还是中小企业,必须找到自己的升级赛道,通过科技赋能锻炼自己的钢筋铁骨。
因为未来,中国制造迈入的,必然是一个科技自主的王朝。
所有企业面对的将是整个世界!
而我们现在的每一步实盘杠杆配资平台,都将是新时代的伏笔。